转自 李方庆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4e4f00102w7mx.html
内容简介:唐崖土司从元至正六年(1346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止,历时389年,十八代土司。本文就唐崖土司开辟水陆“盐茶古道”所显示的功能分析,从新的角度着重对唐崖土司鼎盛成因做了尝试性的探微。同时,对土司文化的系列传承也作了初步分析。
一
据史料记载:唐崖土司始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鼎盛于明天启年间。因覃鼎征战有功,明朝廷授唐崖“宣慰使”,并敕建功德牌坊一座,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大字镌刻其上。这个声名显赫的建筑,标志着唐崖土司已到达鼎盛时刻。唐崖土司鼎盛的原因,除覃鼎功勋卓著受皇帝嘉奖外,很少有资料透切分析唐崖土司鼎盛的其它原因。
《唐崖土司概略》一书介绍、:唐崖司属地,东至大田所麻田坝,南至四川(现重庆)黔江两分垭,西至本司龙嘴河,北至施南司青苔坡。所辖范围两百华里。其所属范围跟现在大路坝区一般大小。地域的“盆”太小,即使土司王千方百计搜刮民脂民膏,也难筹集土司城建设所需的巨额银两。据专家考证,明朝万历统计,全国人口约1.9亿,唐崖土司属地处于武陵蛮荒之地,又经常外出征战,土兵死伤也较多。粗略估计唐崖土司所辖人口也不足4000人。人口少,劳动力就更少,即使土司对土民苛以最繁重的徭役,毕竟吃饭还是第一件大事,土司不会蠢到把自己嘴巴封起不吃不喝来修土司城,毕竟要留一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来供他们吃喝穿用。大量土民在土司王,舍巴爷,头人占有的土地上耕种,因耕作技术简陋到不会使用牛来耕地,因而劳动效率极其低下,收获也很微薄。在“天高皇帝远”处的土民在山沟野岔刀耕火种,收获也只能勉强糊口。据有关资料记载:秋后(给官府大田千户所)纳粮,唐崖,东乡,高乐,忠洞各八担。区区八担,现在看来不足挂齿,但在当时,土司能筹集八担粮食缴纳给官府就很不容易。缴纳八担粮食,反映出土司王府里上下一班人的日子也过得极不舒坦,更何况生活在最底层的土民其艰难日子就不用说了。
在这种艰难困苦条件下,要建造“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门,存钱库、牢房、月台,书院、跑马场、靶场、左右营房、御花园、万兽园等功能齐全豪华的土司城,无巨大经济支撑,数以千记的人力参与,无精湛修造工艺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覃鼎夫人田氏从四川峨眉朝佛归来后,又在司城内外,先后修造了大寺堂、玄武观、桓侯庙等建筑。虽然使土司城锦上添了花,对于一年仅向官府缴纳八担粮食而感到困窘的土司来说,这样的锦上添花如同“白日做梦”。可是,偏偏“白日梦圆”,占地1500余亩的土司城居然屹立在唐崖河畔而风光独具。
辉煌建筑表明唐崖土司早就不是穷家小户。但仔细分析起来让人生疑:土司哪来那么多银子,那么多人力,那么好的工艺修了座至今还名扬世界的土司城呢?当然,土司征战立功,朝廷赏赐是一笔“收入”,可是这笔收入是用土民血肉换来的。而且外出征战的军费,还是土司爷自己负担。征战失败,朝廷不但不奖赏,还要以“禠夺封号”、“贬降官级”来惩罚。所开支的军费也就打了水漂。因此,“朝廷奖赏”,“进贡赏赐”,的收入是难以维持土司城的建设费用。史书记载,十八代土司中,也出现过有“掠抢”行为的土司。但在“叫花子窝里”掠抢,充其量是炫耀一下自己的武力而已,无非是警告周边土司不要轻举妄动。有人说是土司出外掠财致富,这也不太可信。土司兵不多,随时准备着朝廷征用,而且土司私自出兵外出掠财,破坏封建王国的安定,朝廷也是不容许的。充其量,土司被朝廷征用讨伐叛贼时有可能掠财,但在土司近389年历程中,这样的好时机也才12次(含天启鼎盛后2次)。看来“掠抢发财”这条路也不大能走通。开明土司也晓得“穷兵黩武”,会使自己衰败得更早,更惨。还有人说土司建立近389年,修那么一座小小的土司城也不足为奇,但土司每年交官府也仅八担粮食呢。可以想见,土司一年搜刮的民脂民膏,也仅仅只够土司宫廷上下人口糊嘴而已。
这些都不是土司经济主要的稳定来源,那么就应该从土司“内部治理”方面入手,寻找唐崖土司鼎盛的其它原因。
二
据《咸丰县志》(清同治四年版)记载:咸邑水陆不通,生计太薄,商民概系盐、布、菽、粟为生涯。土司向朝廷朝贡多为当地盛产的山货土特产,而朝廷回赐的多为丝绸、服饰、布匹、食盐等。同时,朝廷采取“以粟易盐”政策,土家族地区商贸逐渐繁荣。唐崖土司从建立到兴盛以及到“改土归流”历经389年,十八代土司,到鼎盛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土司灵活利用“以粟易盐”政策,开辟通往山外水陆贸易之路,现称为“盐茶古道”。通过这条盐茶古道,将土司属地的茶叶,桐油,生漆,苎麻等农产品,以及珍贵林木销往山外,换回土民生活必须的盐巴,布匹,针织与日常所需的小商品。殊不知盐茶古道的开辟所产生作用不可估量。经贸无属地界限所制,让唐崖土司原先狭小经济版图无形中扩大了许多倍,土司经济发展空间也随之扩大了许多倍。众多山外人参与唐崖盐茶古道经贸活动,无形中给唐崖土司增添了非常多的不在编的人口。盐茶古道从哪一代土司开始,因资料缺乏,现今没有定论。不过从遗留下来的遗迹推测,可能始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前后)那代土司,兴盛于明天启年间覃鼎时代(1621年)。这持续200多年的水陆“盐茶古道”经贸活动,最大亮点,成就了弹丸之地的唐崖土司名留千古的世界辉煌。原大路坝建于明嘉庆年间的禹王宫的化钱铁炉上的铭文,就有外来客商与当地土民捐款修庙记载,说明那时客商络绎不绝,土民的荷包也较为充实。当时的唐崖土司大体上内外安定,经济进入繁荣时代。
咸丰地处武陵山地,气候温和,且四季分明。盛产茶叶、金丝桐油、生漆、苎麻、山茶油等多种经济作物。金丝楠木、水杉、楠竹等多种名贵林木也比比皆是。在盐茶古道未开通之前,山外人看重的这些瑰宝自生自灭在山中,一文不值。盐茶古道开通后,这些物产又身价百倍,成了山外人的抢手货。
据吴运辉先生对《话说土司“六泡茶”》研究:“茶树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咸丰种植的,似乎已经无法考证。但种茶、制茶、喝茶在咸丰却是大有讲究的。先说种茶,受明朝“贮边易马”政策的影响,唐崖、龙潭、金峒各土司在接受朝廷受封之后,种茶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他又说,“由土司组织种植的茶,除了土司宫廷留用之外,大都用以进行茶盐交易。茶叶主要贩运到四川一带,由那边的茶叶专署“贮边易马”。茶叶在当时属于“官茶”,管理是非常严格,而且严禁私运。”吴运辉先生的这一相关记叙,至少提供如下信息:唐崖土司“种茶历史悠久”;“有一定规模”;“大都用以进行茶盐交易”;“茶叶在当时属于‘官茶’”。有力地佐证了唐崖土司“茶盐交易”的真实性。
唐崖土司处于比较封闭的崇山峻岭中,对外经贸往来交通非常困难,但唐崖河是乌江上游,“倒流三千八里”后,从涪陵汇入长江。这可能是唐崖土司唯一的外贸水路盐茶古道。但受季节水势大小的影响,水路盐茶古道只适合在水量充沛季节运送大宗货物,或者放运木排。所以,还必须开拓许多条通往“外河”(指涪陵、万州、重庆等地)陆路盐茶古道。从大路坝的经过的盐茶古道,是最为著名的一条。它从唐崖土司始,经过坟坝坪、冒火山、麻溪沟、燕槽、铺子拗、小水坪、鸡爬坎、野猪道、岩峰窝、九盘岭、大路坝、板甲溪、梅子关、老黄溪、白石关、五里峡、到达郁山镇,全长陆路约200来公里。然后。走郁江水路到“外河(重庆、涪陵、万州一带)”。陆路许多路段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耗工耗时让人难以想象。现在,如要体验当年往来客商的艰辛再走这些路段,也会令人胆战心惊,脚耙手软,虚汗直流。这条古道虽然艰险,但避开了水路“倒流三千八百里”的大迂回,可以大量节省往返时间。所以,除非大宗货物非走乌江全水路外,客商都愿意走这条的陆路古道。
盐茶古道的作用持续地极大发挥,不仅成了唐崖土司经济的命脉,而且成了其它土司对外交往经贸的典范。各地土司纷纷效仿,因地制宜打造自己盐茶古道,久而久之形成了庞大的武陵山盐茶古道的路网,使各地的土司经贸往来更加通达便捷。各地土司当然十分重视盐茶古道建设,把这些古道列为“官道”管理。坡坎凿有石梯,湿滑处铺有石板,悬崖陡坎处建有防护栏,每年冬对所辖范围的古道进行精细维修。十五里一亭,三十里一店,六十里一栈,遍布在盐茶古道上。而且小溪沟上都架有一座具土家风格的风雨凉桥,方便往来骑骡马的客商,搬运货物的挑夫、背佬儿短暂休息。
盐茶古道沿途还建有各种微型小庙,有些小庙用三块石板就可以搭成。来往行人随处可以烧香礼佛,祈求保佑旅途安全,生意兴隆。不仅挑夫是成群结队而行,共同抵御路途风险,背负三百斤至四百斤货物背佬儿,也必须成群结队而行,以便相互有个照应。“上七、下八,平十一,多走一步是狗日的”,是背佬儿行走的规矩,谁破坏了这个规矩,就会出现人员摔倒伤亡,货物毁损的大问题。背佬儿头总是走在最前面“引队”。
对来往水陆盐茶古道上有文化的客商,被称之为“先生”,挑夫、背佬儿都是下苦力的文盲,被蔑称为“挑夫佬儿”“背佬儿”。但这些“下里巴人”,很聪慧,每到大型集镇客栈歇宿时,他们都要到茶馆里要一壶香茶,坐下来慢慢品饮。在品饮中听“说书”,诸如“三国”、“水浒”、“说唐”,并把书中故事烂熟于心,调子戏的雏形就产生了。调子戏俗称“土巴三戏”或“土戏”。往来于水、陆盐茶古道上的客商、挑夫、背佬儿络绎不绝。每当他们傍晚一到客栈宵夜后,就围坐在一起,用自己的熟悉民间小调,演唱听书得来的故事。有时还即兴地演唱一路上的逸闻趣事,自娱自乐一番,然后洗脚上铺,进入梦乡。调子戏具有自由活泼的形态与通俗的情趣,符合农村土民的欣赏口味,所以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黔江小南海镇板甲溪老街一座古客栈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戏台,以及“有身份的人”来看调子戏所坐的“包厢”。
由此可见,水陆盐茶古道的开通,东西南北中的文化大融合,不仅促进土司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促进周边地区经济的大整合,形成功能强大的经济贸易大板块。调子戏在其中起到了聚汇人气,疏通关系的,促进交流,合作共赢的重大作用。“土司经济”也恰到好处地孕育在盐茶古道商贸之中,所以盐茶古道也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土司丝绸之路”,为唐崖土司兴盛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来盐茶古道行商的东西南北中精英人才就成了土司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古客栈不仅是表演调子戏的舞台,而且还类似于现代“沙龙”,三教九流的人都可以在其中交流,他们的智慧在交流中得到发挥与运用。因此,盐茶古道上不只是有艰辛痛苦、凄凉与悲愴的眼泪,大多时间,盐茶古道上所留下的是充满着豁达奔放、希望与梦想的坚实脚印。正是这批充满希望和梦想的人,才不畏艰辛代代薪火相传,用自己的血肉汗水铸造了唐崖土司城光耀世界千古辉煌。
三
过去许多研究文章、文学作品以及影视剧,土司王的形象是十分丑陋的。不是阴险狡诈,吃人不吐骨头妖魔,就是骄奢淫逸,无恶不作的鬼怪。试想一下,唐崖十八代土司,承袭历约389年时间,代代土司王如果都是如此这般的妖魔鬼怪,唐崖土司城能有今天名扬世界的辉煌吗?查阅历史记载,大多数土司还是有所作为的。值得称道的是十二代土司王覃鼎与夫人田氏。覃鼎在天启元年、二年、三年连续奉命征讨,军威显赫,受朝廷重奖,唐崖升为“宣抚司(从四品)”。天启七年,覃鼎积劳病故。其妻田氏,才智超群,远见卓识,好善乐施,精明能干,相夫教子皆以勇著一时。史载:鼎故,子宗尧袭职,颇行不道,田氏绳以礼法。水、陆盐茶古道的繁忙,调子戏的闲逸,都表明那时唐崖土司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土民生活有序有趣。正是这些有作为的土司的励精图治多年,才有传诵千古的东西留下,供后人见仁见智的评说。
可以想见,每天往来在古道上的客商成百上千,土司属地较大的集贸市场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古镇上“商号”林立,交易火热。土民也不再愁没有银两缴纳土司赋税。盐茶古道货物通关必须缴纳过关银两,每天的过关银两落进抽屉里的“叮当”声,最为响亮销魂。
另外,商贸活动大大刺激土民种植传统经济作物的热情。现在大路坝的漆树林、苎麻湾、桐梓堡、香楠坝、桐麻坪、野茶岭、麻田坝、茶树湾等地名,就是当年成片种植经济作物的佐证。土司属地规模化专业种植,形成的大宗产品竞争力更为强大,对外销售的利润收入也如洪水般涌进土司的“存钱库”。
因天灾人祸,外地来躲灾躲难的人中,不乏有不少的能人志士,能工巧匠。唐崖土司都热情接纳,为我所用。据唐崖张氏族谱记载:(汉人)江陵张云松,博学多才,因邻家命案连累,逃至施州卫大田所滴水岩而居。唐崖土君覃鼎闻其芳名,爱其学业,请至署中,筹办书院,教习诸生。正因为土司的开明,逃亡而来的“三缸,九佬,十八匠”等技术人才才有用武之地。“三缸”指从事“酒缸”、“糖缸”“醋缸”等技师;“九佬”是指劁猪佬、补锅佬、钓鱼佬、打枪佬、挑脚佬、磨刀佬、修脚佬,剃头佬等技师;“十八匠”是指“金、银、铜,铁,锡、石、木、雕、画、泥、弹、篾、机、织、瓦、棕、染,漆”等技师。正是这批“三缸,九佬,十八匠”等技术人才大量涌入,土司属地手工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了,不仅方便土民生活,更重要的是土司属地经济发展更加蓬勃兴旺。经济的充实,促进地方面貌的改变。大路坝乡场在明嘉靖年间左右,上街修有一座“万寿宫”,下街修有一座“禹王宫”。金碧辉煌的两座宫殿,佐证了盐茶古道上经贸繁荣,土民也得到很大实惠的事实。“盐茶古道”让唐崖土司代代发大财,银两收入不仅修一座现今名扬世界的土司城绰绰有余,而且修建技艺,人力当然就更不在话下。
综合上述,“盐茶古道”回答了“唐崖土司哪来的那么多银子,那么多人力,那么好的工艺修了座扬名世界的土司城?”这个回答,是唐崖土司给他的后裔们留下的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
四
唐崖土司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五彩缤纷,值得研究与传承。唐崖土司城申世遗成功后。土司文化研究与传承就成了最为迫切任务。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土司文化有多少种类,它们是如何与发展的?他们对土司兴盛起着何种作用?他们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何种地位和影响?其次,土家族生活在祖国腹地,与各民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渗透明显,文化创新也很突出,土家族文化基因在创新文化中是如何显现的。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婚俗与葬俗”文化与改土归流前相比较,差别很大。因此,唐崖土司文化就是我们必须解解剖研究的“麻雀”。
不容回避的是,国家认定土家族时间较晚(1957年1月3日),对它的研究起步更晚,加之研究资料贫乏,研究的深入度也是很不够的。而且研究方法停滞在固有模式中,而且,思维也比较僵化。当今,旅游业也蓬勃兴起,为了旅游的需要,有些地方也制造出许多土家“伪文化”,肆意消费土家文化遗产的行为,不仅让灿烂的文化蒙羞,而且将会愧对祖宗,贻害子孙。
值得庆幸的是,恩施州州委,州政府对土家文化研究非常重视,“评选州民间艺术大师”、“评选州民族文化新人”、“评选州文化守望者之星”、“全州先后命名一批民族中小学”等有代表性的活动,浓郁了民族文化研究氛围。州有关单位协同作战,编撰系列民族文化研究丛书,为研究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文本资料。有些单位以民族文化振兴为己任,将民族文化引入自己的工作中。譬如,咸丰县委党校将民族文化引入对干部培训课程中;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仅将民族文化作为人才培训的研究项目,而且引入相关专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培训。皇城酒楼,世纪星酒楼与一些乡村农家乐将民族礼仪文化引入,突出民族特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民族文化传承,全州基本上处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火热氛围中。传承效果也可圈可点。咸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标本文化传承”不能说不是一个创新。学校利用“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契机,在唐崖土司城申世遗过程中,成立了以校工会主席陈善谋为主的9人工作专班,先后多次进行田野调查。陈善谋带队对唐崖进行过细致考察;对通过大路坝的“盐茶古道”进行实地踏勘,对原唐崖土司属地,现在的“中国传统村落——蛇盘溪”进行实地采风。最终确定唐崖“土家礼俗文化”,“土家山民歌”,“土家摆手舞”,土家曲艺,“土家灯舞”等为研究传承项目。邀请民族文化专家到校对师生作“土家礼仪习俗文化”知识讲座。聘请本土州级“民间艺术大师”与“州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到校为兼职教师。这批兼职教师年龄最大的近80岁,最小的也60多岁。学校两次组织他们到校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培训课时达280课时,培训学生达417人次。这批民间老艺人到校给学生手把手地教授土家、苗族风情文化的表演技巧,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该校已形成了土家、苗族风情文化进校园、进教室、进课堂的喜人局面,基本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大众文化、区域文化与世界文化在这里充分融合与交汇的独特校园文化。
所谓学校“标本文化传承”,就是将现今发现唐崖土司文化的“精品”进行全程录像,作为一个“活态文化标本”永久保存在学校的“土司文化标本库中”。譬如:“唐崖土司锣鼓”再现了当年土司征战出发,凯旋归来,喜庆丰收,庙会,春节土司与民同乐的场景;“土家地盘子”再现土司与民同乐共迎春佳节灯会场景;“土家干龙船”再现土家艺人逢年过节走村串户挨家恭贺的场景;“土家板凳龙”再现土家庆丰收,庆凯旋就地取材以板凳为“龙”昼夜狂欢的热烈场景。“土家摆手舞”再现土司祭祀与庆丰收大型舞蹈场景。“土家礼仪习俗”再现唐崖土司属地民俗风情。这些场景最宝贵的是它的“原汁原味”特性,成为研究土司文化的“活化石”。如果这些表演者今后千古,最有价值的“文化原生态”被保留下来。这不得不赞赏学校为民族的发展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学校还把以上的土家各类型文化,引入专业课程中,让学生学习。其学习成果在旅游景区展示,让百姓检验认可。他们参加全县“土家族、苗族山民歌大赛”,优秀成果受到社会的普遍赞扬。学校也把学生学习成果也全程录像保存。他们表示将继续把唐崖土司文化分名别类制作成“影像标本”,形成“唐崖土司原生态文化标本系列”,进行永久保留。祝愿他们的工作越做越好。
今天,唐崖土司申“世遗”成功,当年十八代土司可能做梦,也难以梦到他们苦心经营约400年的土司城,在280后的今天能有如此辉煌。2015年7月4日
(农历乙未年五月二十一日)下午,咸丰唐崖土司城荣膺“世遗”桂冠。当天的《恩施日报》的“本报评论员”作了这样评论的:荆南雄镇、楚蜀屏翰,400年雨雪风霜,唐崖土司城依然是皇冠上最耀眼的宝石!这个评论非常好,因为唐崖土司城不仅全面展现唐崖土家人的智慧,而且充分展现了唐崖土家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为成功申“世遗”,做出重大贡献的原咸丰县副县长陈飞先生在申遗成功的现场,见证梦圆时刻,并做了激情的表达:“世界唐崖我的梦,世界唐崖我的家。”好一个“我的梦”!好一个“我的家”!
主要参考资料:
《唐崖土司概略》
《咸丰文史资料—民族史料专辑》
《唐崖土司概观(刘文正 吴畏著)》
《盐茶古道寻幽(王因权 李方庆著)》
《土家方言调子戏传承发展思考(王因权著)》
《话说土司“五泡茶”》(吴运辉著)
转载请注明:《唐崖土司鼎盛成因探微—兼议盐茶古道、调子戏及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