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城遗址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 卜松竹
距离湖北咸丰县城约30公里的玄武山一侧,唐崖土司城遗址掩映在葱绿的植被中。
虽然其已贵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如果你是抱着一睹辉煌奢华的古建筑而来,可能多少会有些觉得不过瘾。这里只是一片古城废墟,绵延在好几个山坡上。只有那些颜色或深或浅,长满青苔的石板古道,告诉人们这里曾经人来人往,喧闹非常。
“三街十八巷”的坚固堡垒
据《明史》记载:自元代以来,土司覃氏经营此地此城。《覃氏族谱》记载更详,称历十八代土司王典计四百余年。据湖北省文物考古所专家邓辉、黄永昌等的调查,唐崖土司城是现今鄂西土家族苖族自治州境内的土司城池中,保存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而在湘、鄂、川边整个土家族地区来说,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址。现城中各类建筑遗迹,很多还清晰可辨。
弃唐崖河登岸至山腰、城墙、牌坊、街巷等处,文物古迹等遍及城内。考古调查发现,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东西长约770米,南北宽约750米,总面积57万多平方米。
在土司城遗址一处山岙上,一座高6.8米的仿木石牌坊上面,四川总督朱燮元题写的“荆南雄镇”和“楚蜀屏翰”匾额,以及那些融合了汉文化和土家文化的精美雕版,给人一种沉静庄严的感觉。这是唐崖土司城的标志性遗迹。之前进行的考古发掘告诉我们,以这座牌坊为中轴线,土司处理朝政和宴居的场所,向后山坡上次第展开,分布在四级台地上。主体建筑皆坐西朝东,面向唐崖河。建筑周围还有院墙围合。院落总面积33790平方米。这就是唐崖土司城的“衙署区”,是整个城池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建筑群遗址,也是最核心部分。学者称,湖北境内,除武当山“治世玄岳”牌坊外,再无一座能超越唐崖的“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坊;土司陵更是全国唯一。
考古专家发现,城址中的街巷至今整齐可辨,传称土司城内共有三街一十八巷,“三街”是上、中、下街,自城的东北始,呈不规整形的街面经城中中部西出,全长约880米。城东北段称为上街,现牌坊处为城的中心,称中街;然后街道西出,称为下街。现存街面较完整,宽2.6米,上、下街街面皆以钻凿条石铺成,中心条石横街相并,两侧顺街相嵌而去,形成整齐的街面。小巷子则依街随地形连接街道,四通八达。
摧毁古城的是大火、洪水还是地震?
专家介绍,清雍正十三年(1735)的“改土归流”(即将原来的土司制改为由流动官员治理的制度),是这座延续了近400年的土司城发展的转折点。时间在此拐了一个弯,一去不回。
“改土归流”有两种形式,一种通过武力进行;另一种以和平方式进行,即土司主动请求“改土归流”,唐崖土司就是如此。乾隆元年,唐崖土司迁走后,朝廷在原来的土司领地上设立了一个新县,就是今天的咸丰县。
专家指出,唐崖土司覃氏的世系承传,史志中仅仅知道少数几代的承传情况,但根据《覃氏族谱》中的记载,自元覃启处送至清“改土归流”时的覃梓春止,共传十八代,经元、大夏、明、清初四个时期,四百余年。在历代土司中,有军功于朝廷者不下十余人。
为何这样一座显赫的土司城,今天只剩下如此少的地面遗迹呢?这个看似不难回答的问题,居然在史料和家谱中都找不到答案。根据当地媒体同行采访专家的说法,有的人认为很可能是一把火烧掉了,防止土司回头,而且考古发掘也发现一些地方有焚烧的痕迹。不过也有人认为,焚烧痕迹并非到处都有,土司城有可能毁于唐崖河的洪水。还有的专家则坚信,咸丰六年(1856)的一场以重庆黔江小南海为中心的大地震,是摧毁唐崖土司城的根本原因。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仍然面临着很多不能自圆其说的困难。从“改土归流”至今不过280年,居然就在当地历史中产生了这样大的一块空白,可见对于今天遍布国内各地的大遗址们来说,值得研究的领域是多么宽广。
来源: 广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唐崖土司城:难解的消失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