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皇城的石人石马
三街十八巷记录着土司皇城的苍桑
本刊特派记者 施晓亮/文 张晓伟 林德军/图
在历经2年的风雨跋涉后,2003年春夏之交,我们那辆跑遍全国的六缸三菱新闻采访车,驶进了土家族的大本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此,《齐鲁周刊》主办的“走进五十六个民族家庭”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大陆55个民族的连续采访,只待适当时机赴台采访高山族,整个活动就可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对恩施土家族的采访得到了《恩施日报》同仁的大力配合,社长总编亲自挂帅,请专家,开研讨会,选择采访角度和采访地点。在最终确定的三处采访地点中,我挑中了位于中国惟一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县咸丰县境内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唐崖土司皇城。恩施日报社副总编谭笑和采访部主任薛辉各率精兵分赴另外两处。
地处鄂西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既是土家族的发祥地,又是中原汉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融汇地,在历史上还受到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辐射。因此,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积存丰厚,底蕴幽深。在鄂西土家族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曾创造了许多令后人引以自豪的历史文化,它们虽然大部分淹没于尘封的历史画卷之中,但仍有一部分侥幸躲过了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依然闪烁灿烂的光芒,令人感叹土家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幸存至今的唐崖土司皇城,便是土家族悠久灿烂历史文化之缩影,这座皇城遗址镌刻着鄂西延续400多年的土司制度的兴衰,凝聚着土家人高超精绝的建筑雕刻艺术,隐蕴着鄂西土家人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储存着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信息。
每天清晨,38岁的土家族汉子覃国安就来到距他家的干栏式木楼200多米的祖坟前,前前后后巡查一番,打扫一遍。而傍晚,忙完农活的覃国安又会来到祖坟前,看看这座坟茔是否完好如晨。
坟茔里,安睡着覃姓的祖先,被称为“土家族皇帝”的唐崖土司覃鼎和他的发妻田氏。
咸丰县地处恩施南部,地处湘鄂交界,唐崖村距咸丰县城还有30公里,山高皇帝远。当时元朝中央政府对湘鄂僻壤鞭长难及,遂封当地土司为“土王”代为管理,虽属无奈,也不失是聪明之举。
占地1500多亩的唐崖土司皇城始建于元朝末年(1346年),当时的元朝中央政府在此设立唐崖司,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共389年。它的鼎盛时期是“皇权”世袭到18代覃鼎手里时,彼时是明末,覃鼎因征渝有功,军威显赫,明廷赐皇命四道,将他功升宣抚使司,行参将事,赐建大坊平西将军“帅府”,建功德牌坊,皇帝授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大字以示嘉奖。其妻田氏也被诰封武略将军零夫人。此时覃鼎实际统治着鄂西南、渝东几千平方公里的地盘。位列恩施18土司之首,咸丰3大土司之最。
与覃鼎的地位相配,“土皇陵”可谓耗资颇巨,气势不凡。虽全是用当地石料建造,看起来却更象是一所仿木结构的行宫,带有雕刻的小格窗、屋檐、筒瓦及可以开合的石门,窗眼的钱纹图案、室顶的花卉雕饰以及石雕的麒麟小兽,均彰示着墓主人显赫的地位,同时也显示着当时土家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
作为“土皇帝”的嫡亲后裔,守墓一直是覃家世代相传的职责。作为覃姓氏家庭第24代长子的覃国安也义不容辞。他知道这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墓葬不仅仅属于覃家,他对我们说:“仅这个月,就有人两次试图在夜里来盗墓,但都因为我们看得紧,没能得逞。”
覃鼎“土皇”当年也早料定后世定会有人图财盗墓。为了避免皇陵被盗,覃鼎生前修了48座墓,死后,又用了48口一模一样的棺材,同一规模和同一葬式,在同一时间内出葬,混淆真伪,迷惑盗墓者。陪同我们采访的咸丰县尖山乡文化站长陈晓阳说:“现在,唐崖村后山还有不少同时期的墓冢,但均无碑刻文字,所以覃国安看守的这座也许不是土司覃鼎的真墓,却是保存最好的一座。”
唐崖村南,是湍急的唐崖河。河畔高台上的罩马亭是司城遗址中的精华。这里原是桓侯庙(张飞庙),桓侯庙多次遭受劫难,殿毁庙坍,只有这一对石人石马保存完好,1979年湖北省政府专门拔款修了这个罩马亭予以保护。相传这对石人石马是土司覃鼎的马夫和座骑,是田氏夫人为纪念其夫的卓著战功所雕。石马俗称“公母二马”,肥壮而不太高大,似为南方马的形体。二马提腿欲行,前有执辔石人各一,侍立马旁,石马“傥权奇,势如腾骧”;石人“执辔其旁,如控驭 状”,左右并立,栩栩如生,其中一石人人头虽毁,但仍是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显示着土家族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
唐崖皇城的另一处文物精华石牌坊矗立于土司皇城正中央。牌坊高6.8米,宽6.3米,四柱矗立,前后为高两米半的石鼓护柱,石鼓前有一对石狮。正刻“荆南雄镇”,背刻“楚蜀屏翰”,为明天启三年(1623年)嘉靖皇帝为表彰土司覃鼎在土家军队被皇帝征调作战中战功显赫而赐予的。
整个牌楼方形素面,从楼基到楼顶皆收方自然,坚固协调,格外雄伟壮观。关于如何立起这个石牌楼,当地民间有一个传说。相传,石牌楼开始怎么也立不起来,工匠们无可奈何,正在此时,来了一个讨饭的乞丐,工匠们给了他一碗饭,但乞丐没有马上吃,而是将筷子插在饭碗中间,工匠们受到了启发,遂采用“堆土法”(即在石柱两旁堆土)将牌楼立起。
这座石头结构的牌楼,既体现了中原汉文化的强大影响,又保留了土家族文化的特色,特别是正坊与侧门坊额面上的“土皇出巡”,“渔樵耕读”等浮雕故事图案精妙绝伦,体现出中原汉文化与土家文化的完美结合。
唐崖村依山傍势,覃鼎土皇陵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从此下望,可以看见唐崖全貌。历经数百年风雨,建筑几经重建,但全村格局未有大的变化。全村共有上、中、下三条主要街道,全都用长2米、宽0.3米的砂岩条石铺就,两侧顺街道走向则直铺长条石。陪同我们的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张勇不时给我们讲解着:“下面的这条是主要交通要道,相当于北京的三环路;中间这条两侧都是非曲直是当时的官道,相当于北京的长安街;上面的那条,两边全是商铺,相当于王府井。”
三条主要街道间有十八条巷道上下连通,同样也是条石路面,只是较为窄细。这三街十八巷把整个土司皇城分割成的政治、宗教、军事、文化、经济、综合、娱乐和墓葬八大区域,分别建有衙署、官言堂、钱库、牢房、月台、书院、跑马场、靶场、左右营房、御花园、教堂场、万兽园等,还有8大寺院、36箍井,号称“三十六院”。
这“三十六院”让我联想到皇宫里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联想到皇帝的奢糜生活。未承想,这种联想真的在土司皇城找到了依据。在土司城的北面,有一小溪细流如缕,清水一泓,清澈见石,环境幽雅静谧。村中的老人都说这泉叫“妃子泉”,因为覃鼎的宫妃们常常到此泉浣洗沐浴。
土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关于唐崖土司的宫妃基本没有文字记载,只留下与之有关的“妃子泉”,这让人浮想联篇,土司这所以被称为“土皇帝”,是因为他们基本上照搬朝廷模式,除土司夫人外,在帅府中还有大量宫妃供其享用,那御花园和万兽园,不也有明显的模仿痕迹吗?不难想象土司骄奢淫逸的糜乱生活。
漫步唐崖村,不时可以看到200多年前司城建筑的围墙、柱础的遗迹。放眼俯望,整个皇城气势宏伟,等级森严:皇城西北的帅府内建有大衙门和监狱,在与之对应的东南角建有小衙门和牢房,在东西两侧建有左右营房。遥想当年,土司往返,或奉令征剿、行刑大辟、礼典祭祀,长角短号,鸣锣开道,气派威严。而小民百姓,则皆肃静回避,犹如朝廷模式。
那些长条石铺就的街道和错落有致的院落,则让我联想到当年司城作为方圆百里经济中心的繁华景象:城内民丁,日常熙攘,担箕负筐,背负抬木,南来北往;大小商贾忙于作坊店馆之间;每遇节日盛会,婚丧嫁娶,鼓锣笙歌一片……
弹指间,灰飞烟灭。
汉文化和土家族文化完美结合的石牌楼
土司皇城的长安街
土家族的干栏式木屋
土皇陵,以及世代守陵的土皇后裔
土家族人家
土家人爱跳摆手舞
转自 搜狐 http://news.sohu.com/90/23/news209592390.shtml
转载请注明:《最后的土家族土司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