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崖土司城址详解

转自 咸丰旅游网 http://www.xfxly.com/html/news/detail_2015_08/11/77.html

唐崖土司城

唐崖土司城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唐崖镇(原尖山乡),主要遗存年代为明代中后期至清初(17世纪—18世纪初),占地规模约80公顷,为土家族唐崖覃氏土司治所。唐崖土司历史上多为长官司、安抚司等,属等级较低的土司,管辖周围约600平方公里的领地。

(1)选址

唐崖土司城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区,属长江上游支流乌江流域,距其以西文化发达的四川盆地和以东的江汉平原中心地带直线距离均有500公里。该地区山岭相叠,沟壑纵横,陆路交通不便,历史上主要依靠水路交通方式与外界沟通。遗址所在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达1464.8mm,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温暖湿润,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耕地资源整体较为稀缺,零星分布于河谷、平坝地带。

唐崖土司基本管辖范围约在乌江支流唐崖河上游约6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河流自北而南,水流湍急,两岸山崖陡峭。唐崖土司城所在地位于辖域东南部,为辖域内稀有的沿河平缓开阔地带,在生活、生产、交通、管理、防御等方面具备优越的天热条件。土司城周围可直接控制区域约400公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四周险山环绕,南北两端山口狭窄,易守难攻,两岸地势平缓,有大片两天(编者注:应为“良田”)作为补给。土司城位于该区域南部的天然近三角形独立台地上,西靠玄武山,东临唐崖河,周边为好二(编者注:应为“河”)流和天然壕沟环绕,周围陡峭的河沟与山体(坡度达45度以上、高差达百米)形成第二重天然的防御体系。该台地面积约80公顷,海拔在510—670米之间,坡度在5—20度之间,西高东低,中东部地形平缓,为城址遗存的主要分布区。这种背靠山林,不占农田,且便于排水的临河缓坡选址,是土家族聚落选址的基本特征。

现城址既符合土家族一般聚落选址的生产生活条件,又能满足土司城的区域整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要求,在辖域内条件最为优越,因此作为唐崖土司的司治所在,数百年延续使用。

(2)格局

土司城址包括城址,墓葬及外围设施。城址是遗址的主体,位于遗址懂不(编者注:应为“东部”)临河较为平缓的区域。城址西部的山林中及城址周边,分布着墓葬、外围设施等遗存。

 

城址四周有城墙为何(编者注:可能为“围护”),随地形呈不规则梯形,面积约35公顷,主体建筑方向一致朝东,面向唐崖河。城址由一条南北向主干道、三纵三横的次干道以及数十条巷道形成的道路,系统分割为数十个院落,这些院落成为城内的基本结构单元。沿街道与院落,分布着不同等级的排水系统。主干道以西院落较为稀少而规格较高,位于主干中段、城址中心位置的大型院落密集区,自北而南散布有营房遗址、地牢遗址、小衙门遗址、天灯堡遗址、检阅台遗址等;在城址北部主干道东西两侧的院落之间分布着采石场遗址。城址西部地势较高,高差较大,无明显院落遗迹,遗址随天然地形分布,西北边有土司时期墓葬6座,西南部为“御花园”遗址、万兽园遗址、杀人太(编者注:应为“台”)遗址等。

城址四共有水、陆9个出入口。城址外围分布有道路、桥梁等交通、防御设施遗存,与城址主要出入口衔接。其中:冬眠(编者注:应为“东面”)有四个出口桐乡(编者注:应为“通向”)河岸,其中东门遗址及东门外道路、码头遗址为最主要外部交通设施;背部沿主干道有出入口可出城;西部有两条较为隐秘的通道可穿过玄武山山林区进入后山;南部为两个天然沟壑大道沟对岸的山上。在南部和西部的通道上据研究均有哨台累防御设施。

在城址之外,西部山林地带分布着土司时期的墓葬6座。城东北、西部有张王庙、玉皇庙等寺庙遗址两处。城址内外沿道路和重点遗存附近,分布有水井遗存17处。

(3)遗存要素

唐崖土司城址目前考古已发现的遗存类型较为丰富,包括城防设施(城墙、城门、哨台等)、交通设施(道路、桥梁、码头等)、建筑基址、墓葬、苑囿、手工业遗址(采石场、砖瓦瓷器作坊)等多种类型,出土遗物主要有瓷器、陶器、金银器、砖石质构件等,其中以青花瓷器残片和实质建筑构件为主。其考古学年代判定主要集中于命大(编者注:应为“明代”)中后期,并多有纪年题刻,与明万历至崇祯年间(10611—1644)历任土司及田氏夫人集中简称等历史记载相符。城内保存完整、井然有序的道路、院落体系,呈现出城址主题一次性集中规划、营建的特征。

A城防

A1城墙

 

城址四面绝大多数地方保留城墙或墙基,东西跨度月(编者注:应为“约”)700米,南北跨度约670米,围合面积约35公顷。其中以东城墙终端盒(编者注:应为“和”)南城墙西段保存较好。残存城垣多存有一米以上,临河一线可达2.5米左右。墙基宽约3米左右,东门附近局部厚达7米。城墙基本砌法为石包土,为形状规整的青砂岩石块干砌、中间位夯土。

A2城门

现仅存一处较为明确的城门遗址,即东门遗址,有较为清晰的城墙缺口和门道遗存。其余8个出入口皆为城墙断开处依据道路走向推测。

A3哨台

结合考古研究,目前城址外围有三处可能的哨台遗址:一处为南部峭壁上道路东侧的人工台基遗址;一处为玉皇庙所在台基,地势险要,控厄后山,在历史上可能作为啥奥泰(编者注:应为“哨台”);一处为张旺角(编者注:估计为“张王庙”)所在高台,沿河砌筑,视野开阔,位于水路要塞,也可能兼任过哨台功能。

B交通设施

B1道路

唐崖土司城址的道路体系由城内的主干道、三纵三横的次干道、数十条想到(编者注:应为“巷道”),以及城外的几条通道构成。主干道南北贯通全称(编者注:应为“城”),大致平直,局部岁(编者注:应为“随”)地形弯曲折拐。主干道紫南香槟(编者注:应为“自南向北”)一次分为三段,成为上、中、下三街,全长880米,南北均可通往城外。路面一般宽1.5—2.7米不等,中段最宽处3.5米。路面中间位横向青砂岩条石铺砌,两侧为纵向条石压边。大部分路段两侧或单侧有石砌护坎,护坎高0.2—1.8米不等。路面上有垂直于路面方向、宽约0.3米的排水沟,沿街有与道路走向一致的明沟或暗沟。

 

次干道三纵三横,分别为东西向的第一、第二、第三下河道,及南北向的第一、第二、第三横道。次干道窄于主干道,宽约1—1.7米,砌筑方法较主干道简单自由,局部也有石砌护坎。三条恒(编者注:应为“横”)道路旁有平行及斜穿路面的排水沟。三条下河道沿道路方向砌有较大的排水沟。三条下河道沿道路方向砌有较大的排水沟,宽约0.2—0.75米,最深处可达1米。

在主次干道之间,有若干位于城内的巷道以及通往城外的通道。城内巷道计有11段,仅局部铺设石板,一般较次干道狭窄,基本保持了东西向或南北向,成为分割院落、连接主次干道的基本通道。此外,尚有道路遗址8条,呈放射状分布,分布连接城内主次干道,多为通往城外的通道,宽窄不一,一般不加铺设石板。

在城址南部链接道路与沟底石桥的陡坡上,建石台阶,南部较为笔直,计有七十二级,称“七十二步朝天马”;其北500米处地形更加陡峭,石阶呈之字形曲折,称“九道拐”。

B2桥梁

唐崖土司城址主要有三处石桥遗迹。其中北部石桥“桥上桥”位于城址东北部的天然沟壑打过龙沟之上。为实质结构,分上下两层,下层桥为青石板简单铺设,上层桥筑于下层桥面之上,桥面长6.5米,宽1.8米。为两期修建:下层桥为前期建筑,后期城址改扩建是为保证主干道路面平坦,遂又搭建一层板桥。

  另外两座石桥遗址位于城址南部天然沟壑贾家沟上。偏南部的一座位于城址东南角,与“七十二步朝天马”石阶相连,名贾家沟桥,南部向,桥面宽约1米,由南部凉快(编者注:应为“两块”)长方形石板构成。桥墩平面类似于船形,建于水底基岩上,东西长3.12米,高约2.68米,西侧迎水面呈三角形分水尖,东侧去水面呈方形,宽约1.5米,桥墩由加工过的石块垒砌而成。两侧有石包土的桥堡。桥南有石碑,碑文对于贾家沟桥及路重修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另一座桥位于贾家沟桥以西500米处,与“九道拐”相连,仅存桥墩石及散乱构件。

  B3码头

码头遗址一处,位于唐崖河东岸,南距张王庙约300米,北距北城墙碗厂沟约60米。岸边基岩暴露。发现有在基岩上开凿的圆形洞、方形洞,其中一个圆形洞在基岩边缘斜穿基岩,是用于栓船的绳索孔。

C排水系统

唐崖土司城址所在地区降水量大,排水系统是城址建设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也是体现山区土家族人民生存智慧的重要遗存。遗址总体西高东低,坡度适宜,不易积涝,是天热(编者注:应为“天然”)良好的地块,通过排水系统的设置,将雨水有序导入东部的唐崖河中,不至冲毁城区。

唐崖土司城址的排水系统主要由天然排水系统和人工排水系统构成。天然排水系统包括一直以北的打过龙沟、中部的碗厂沟、以南的贾家沟三条天然沟壑依地势自西向东汇入唐崖河,有效分流了遗址西部山林区的大部分洪水,丰水期可以起到泄洪的作用。人工开挖或铺设的排水沟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顺第一下河道、第二下河道、第三下河道的沟渠;第二层次为横跨主干道的明沟;第三层次为沿主干道和三横道的人工砌筑的明沟或者暗沟。三个层次主次分明,及时有效的将雨水导入唐崖河或两侧天然沟壑,保障了城址区排水的通畅。

D建筑基址

D1行政

行政类建筑基址包括衙署区遗址和小衙门遗址。

衙署区遗址

 

衙署区遗址位于城址中心位置,周围院墙围合,为一大型院落,东西长218米,南北平均宽155米,总面积33790平方米。遗址分布于自西向东的四级台地,地势逐渐抬高,沿东西轴线一次为“荆南雄镇”牌坊、大衙门遗址、官言堂遗址及附属建筑、内宅,主题(编者注:应为“主体”)建筑皆朝东。除牌坊为地面遗存外,其余皆为地下遗址,现已全面揭露官言堂遗址、大衙门遗址,部分发掘内宅遗址。

“荆南雄镇”牌坊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是朝廷为表彰第十二代土司覃鼎的战功而立。为唐崖土司城址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遗存,是衙署区建筑群的起始,前有石阶与主干道垂直连接。牌坊为砂石仿木结构,高7.15米,通宽8.04米,三开间,四根石柱前后有高2.5米的抱鼓石及石狮(现残存一个)。横额中两面分别书写“荆南雄镇”和“楚蜀屏翰”八个阳刻大字。前后均有题刻,记录了牌坊的建造缘由、时间。中间枋面雕刻“土王出巡”“哪吒闹海”等题材,两 侧枋面雕刻“渔樵耕读”“槐荫送子”及麒麟、龙、凤等图案。这些题材多取自汉地,但有本地变通;也有直接反应土司生活的“土王出巡”等,是汉土艺术结合的产物。

 

大衙门遗址(F6)位于牌坊之西,高于牌坊的台地上。建筑遗址坐西朝东,前有月台,第一期南北长月(编者注:应为“约”)34.67米,宽20.7米,东侧和北侧护边的陡板石上村,面阔和进深不详。第二期南北长约21.56米,东西宽9.84米。为一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建筑基址。台基以上部分不存,尚存南北向三排柱础共4个,室内为青砖铺就的地幔。台基做法为夯土周边以干砌法包砌青石条,高约1米。周围有水沟遗迹,在东北部贴近台基有圆形水井遗迹一处。月台也为夯土包石,南北长14.5米、东西宽10.5米、高0.5米。月台与建筑基址之间有台阶相连。月台作须弥座状,中间束腰石板及台阶侧面以浮雕形式刻有麒麟、海棠、莲花、竹节等图案。

官言堂遗址(F1)位于大衙门遗址以西、高于大衙门遗址的台地上,属官言堂主殿(第二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南北两侧有厢房。台基平面呈长方形,长38米,宽17米,夯土台基周围包砌石条。石料之间生石灰浆灌浆,勾缝平整。室内西北角发现少量青石板铺设的地幔砖。基址现存灰砖砌建而成,残高0.4米。基地西部中间发现园鼓镜形柱础以及其余被移动过的同形制柱础8个。台基周围有石砌排水沟。

官言堂前附属建筑遗址(F2)略低于官言堂遗址,中间台阶相连,为官言堂前殿(第一进),面阔三间,进深二间。该建筑基址长10.5米,进深8.4米,现存4个正方形青石制成的圆鼓镜行柱,室内西墙存青砖墙体。F2与官言堂遗址(F1)之间有石砌排水沟。F2南北两侧有两座小型建筑基址(F3、F5)为官言堂南北两侧的厢房。目前正在发掘之中。内宅遗址(F4)位于最高一级的台地上,分为两期,第一期建筑基址长27.68米、宽10.6米。面阔五间,进深两间。

小衙门遗址

位于城址东北部,第一下河道北侧。院内现存院墙、院门、墙体、排水沟、房屋基础等遗迹单位。院墙墙基由规整、规格比较统一的大条石铺垫,有人工打磨痕迹,墙体用石规格亦较为一致,部分墙段有填土。现遗址尚未发掘,上建传统民居,民居前面的空地上仍可见到大量的规整的建筑石构件如条石、石础、石鼓等。所在院落南北侧有西方形石砌水井一口,保存较好,为小衙门遗址的配套设施。小衙门遗址据推测为辅助办公区。

D刑罚

地牢遗址

位于城址东北部,与东门附近的城墙内侧相连。整体形状为大型石块砌筑而成,整体形状为大型石块砌筑而成,整体形制略呈长方形。地牢长3.4米,宽2.6米,最深处即东侧石壁顶部到底部的深度为1.6米。东门是使用巨型长方形条石砌建而成,现存有3层,其中最上层仅保存一块残缺的条石,下部2层均较为完整,条石长度多在1.2-1.3米,宽度在0.7-0.8米之间,高92厘米。条石开凿的极为规整,砌建整齐。西面的结构垮塌严重,垮塌的大石块仍堆放在的地牢中。从现存的部分看,该处不同于东壁使用条石砌建,该处是直接将原生岩层开凿整齐,形成地牢平直的边壁,现存长度180厘米,上部、前部损毁。地牢的背面也仅存一条边,而且现存的岩层极低矮,不清楚该条边的具体情况,仅知道其位置所在。

天灯堡遗址(台基3)

位于城址东北部,与东门附近的城墙外侧相连,临唐崖河。平面呈折尺形,为一利用原生岩层的石砌台基。台基总长3.3米,宽2.3米。次台基传统地名“天灯堡”,据研究有刑罚方面功能。

杀人台遗址(台基1)

位于城址西南部,是土司惩啥罪犯之处,为不规则四方体自然岩石,体积较大,且南高北低。该岩石正处于黄土坡上部,现大部分被耕土覆盖,仅露一角。

D3军事

营房遗址位于城址北部,现已发现一处建筑遗址。下街两侧、桥上桥以南部为营房区,为驻扎军队之所。

检阅台遗址(台基2)位于城址东南部,第三下河道以北。检阅台长约17米,宽约13米,现存石栏长度约7米,高约2米,以青砂岩石条砌成,现大部分为农田覆盖,仅南部一段石栏临街露出。检阅台为传统地名。

D4祭祀

张王庙遗址

张王庙遗址位于唐崖土司城址外东北部一人工砌筑高台上,因庙内主祀三国名将张飞二(编者注:应为“而”)得名。张王庙由两个院落组成,现存石砌围墙,庙内建筑遗址尚未发掘。除散落建筑构件外,庙内有石人石马一对。根据雕塑侧面的题记,这对石人石马的雕刻年代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皆提腿欲行状,前有持辔武士各一,头着盔帽,身着铠甲,配剑抱伞,待立马前。石人石马以巨大砂石雕琢而成,二马分别高2.38米,2.08米,造型奇伟雄壮。现石人石马上方有1983年依据历史格局修建保护设施的罩马亭。

 

大寺堂遗址

大寺堂遗址为土司礼佛之处,位于城址北部主干道以西,接近土司行政与生活的衙署区。大致为长方形平面,东西长52.43米,南北宽27.56米。现存北面院墙约10.27米,南面院墙28.3米。

玉皇庙遗址

玉皇庙遗址位于遗址西端,玄武山之西,远离城址,在两山脉交界处突出的高地上,地势险要。作为道教寺观使用至20世纪除(编者注:应为“初”),据研究历史上曾为哨台。现存12米*17米的石砌台基一座,高出地面约5米。台基周围有院落遗存。遗址附近有古树三株,分别为水杉、枫香,为土司时代遗迹。玉皇庙遗址附近有水井遗迹三处。

D5生活

院落

唐崖土司城址内包括上述小衙门、大寺堂等院落在内,共有院落30多个。除部分院落发现建筑基址外(包括:院落9、院落29、院落5、院落22、小衙门、大寺堂、张王庙),大部分院落由一般围墙、门道构成,为一般生活区。在多个院落内部或附近有水井遗迹。

水井

唐崖土司城址中共17个,一般位于干道路的节点或重要院落附近。多为长方形的石砌方坑,底部铺砌石板,四壁均用规整的石块砌成,井沿外一般有一个石砌平台。主要为方形,仅一个圆形,发现于大衙门遗址。

E墓葬

唐崖土司城址共发现土司时期的墓葬12座。其中6座位于城址内西北部较高的台地上,分别M1、M2、M3M6、M10、M11。另外6座有5座位于城址以西,玄武山山林,即M12、M13、M14、M15、M22,局部有土筑墓园墙遗迹;M7位于城址以南。墓葬形式比较遗址,多为1至4个不等的方形石砌墓室,石板墓门,前有八字形雕花影壁。仅M2前有牌坊。其中较为精美的是M1、M7等。墓主为历代土司及其下属,部分墓主身份已通过铭文辨别确定。

墓葬M1

 

M1为唐崖土司城址中最为宏大、精美的墓葬,据传为二代土司坟墓,位于城内西北部。墓葬由祭台、墓室、封土构成。祭台由高1米左右的八字形石壁围合,周围有石雕望柱、栏板,石板铺地,前有三级台阶可上。祭台连接墓室,墓室外观为石雕仿汉地四开间殿堂式,重檐庑殿顶,有前廊,以石头雕刻出柱、枋、斗拱、屋檐、鸱吻等仿木、仿瓦构件。墓室外观通高4米,为一般同类殿堂建筑尺寸的1/7。内部对应四开间建筑形象,有石砌椁室四个。在祭台栏板、石壁、墓室内部等处,雕刻有花草、瑞兽、团花、云纹等汉地风格的图案。墓葬M1建筑华丽,雕刻精美,保存完整,是唐崖土司城址的精华之一。

田氏夫人墓

田氏夫人墓位于M1的左后方(西偏北),位置高于M1,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墓前有石碑与石碑坊,石碑高1.9米,有缠枝花纹图案,石碑文字阳刻,碑面上方刻字,碑记记载了墓主信息及建造年代。碑前五米处为一座通高3米的三开间石牌坊,四柱均有抱鼓,枋上刻字,造型简单,无雕饰花纹。

覃鼎墓(M3)

 

唐崖土司城址最为著名的土司覃鼎墓(M3)位于唐崖土司王城西北方向,东据大印塘约100米处,为一封土墓,东南向,形制十分简单,目前有八字抱鼓石一对和碑一块。碑顶石檐上凿纹路呈瓦形。须弥座凿刻圆边,下刻卷云纹。

此外,遗址中还发现有18-20世纪、晚于土司时期的墓葬12座,散布于遗址各处。

F苑囿

唐崖土司城的苑囿包括土司的“御花园”和万兽园。“御花园”位于城址西南部,与衙署区相连接。万兽园位于城外南部,与南城墙相连。目前为林木分布,遗存状况不祥。

G手工业

现存手工业遗址主要为采石场遗址。采石场位于唐崖土司城中部偏北,是唐崖土司城城墙、道路、建筑基址等的建筑材料来源。可见已剥落的边长1-3米不等的石块。石块为青灰色的细砂质砂岩,结构紧密、质地坚实而细腻,既可作大型石材,又可制作西部花纹。在部分岩石的立面上可见到火灸的烟熏痕和楔子凿除的鉴窝,烟熏痕呈黑色,分布面较大。烟熏痕所在的岩石面上有凹凸不平的鉴窝,和鉴刻线。楔窝直径约4-8厘米,现深2-8厘米。从现有情况来看,采石场采用古代传统采石工艺:火灸后用冷水浇使石头受热均匀裂后,用楔子嵌入裂缝进行锤击,将大块石块进行剥离;再用錾子在岩块上开出一个活一排楔眼,塞入不同规格的楔子。

(4)可移动文物

唐崖土司城址出土遗物主要有瓷器、印章、砖石质建筑构件等,其中以青花瓷器残片和石质建筑构件为主。

第一类为陶、瓷器残片,出土于道路两旁排水沟内和衙署区,瓷片时代由明至民国持续分布(明代成化、宣德、万历年号、清雍正印记),衙署区瓷片质量较高。

 

第二类为砖瓦建筑构件,出土于衙署区,为明代官式建筑的滴水、瓦当、筒瓦等,上有莲花、鱼鳞、草叶等图案。

     第三类为土司印章,包括两枚土司印以及一枚四川永宁地区的军官印章。印皆铜质,土司印一大一小,皆篆“唐崖长官司印”。大的重1100克,无年月题款。小的中650克,由题刻可知该印造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为唐崖土司在清康熙初年依附于朝廷对抗的吴三桂政权。另有四川永宁地区的军事机构印章,可能是唐崖土司参与朝廷平叛所得。此外,在唐崖长官司辖域内的火龙坪镇,也出土过一枚“唐崖长官司秦关克印”。

转载请注明:《唐崖土司城址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