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南土司,失落的“秘史”

恩施新闻网 http://www.enshi.cn 2015年10月29日09:31

见习记者田长英

水田坝土司遗址及在这里发现的文物(资料照片)。

宣恩于乾隆元年(1736年)建县,意为“传布恩德”。

  上溯数百年,宣恩县为土司统治区域。“其时六土司分据,以施南为大”。施南土司由覃氏掌管,宋崇宁年间,覃氏先祖的主政权即得到朝廷认可。

  施南土司史载极少,有限的遗存破坏严重。施南土司统治的历史,成为失落的“秘史”。

  宣恩土司史

  “宋崇宁(1102—1106)中,覃都管马始纳土输赋,令隶施州(相当于现今的恩施州)……”覃氏祖籍在陕西汉中南郑县,“历唐至元,多以武功显而抒诚效力,屡袭封赐”。施州卫覃氏始祖为覃汝先,二世覃伯坚、三世覃普诸、四世覃耳毛。

土司就是土王,在封建社会,其治理的区域相对独立。施南土司时有叛附,朝廷授予的职名在宣慰司到长官司之间升降。

明洪武四年(1371年),施南土司的级别为宣慰司,从三品。洪武十四年(1381年),朝廷废施南宣慰司,置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统辖施州诸土司。洪武十六年(1383年),仍置施南宣抚司。

鼎盛时,施南土司下辖4个安抚司、8个长官司,辖地横跨现恩施、利川、咸丰、宣恩4个县市,部分边缘地区还延伸到鹤峰和建始。

“思我覃氏普诸流裔,佐梁仕唐代传奇勋”,施南土司自覃耳毛始,到覃禹鼎以罪废止,历十七世,400余年。清乾隆四十九年,覃氏合族修谱,宣恩儒学训导肖中琪在《覃氏族谱·序》中记述:“然观明史所载,施州一卫,悉隶土司,覃氏居一焉。”

湖南《覃氏族谱》记载,公(覃伯坚)之后分居施南、东乡、散毛、唐崖……文物工作者指出,唐崖土司也是施州卫覃氏王族之后,“极有可能是施南一支覃耳毛或覃散毛的分支”。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现已是世界文化遗产地。

土司军政合一,权力交接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其无子弟者,即以妻女皆得袭替”。土司府既是政府机关,又是军事机构,土司组织机构及其属吏十分庞杂。除上缴赋税、进贡、征调、承袭需服从朝廷统一安排或上报朝廷通过外,其他皆由土司做主。

与鹤峰容美土司一样,历代施南土司主宰辖域内一切,独霸一方。广大土民没有土地山林,平时在土司的土地上耕种,战时听土司征调。“以盐易粟”、朝贡、赶集,是当时的交易形式。期间,宣恩农业生产水平低,经济不繁荣,文化十分落后。

  土司的遗址遗迹

  宣恩县城四面环山,城西边的小山堡叫“猫儿堡”。为什么叫“猫儿堡”?土家人谓虎为猫,也就是说,以前这里是老虎的地盘。

这里又叫“金子洞”,因村民数次在几个小洞穴中挖出金子得名。1976年9月的一天,村民在猫儿堡挖土,正在他们以挖金子为话题开玩笑时,真的挖到了一顶“金凤冠”。

原来,猫儿堡是施南土司的墓葬区之一。据《覃氏族谱》载,十二世和十四世土司及其夫人俱葬于此。次外,城南的芋头沟也是施南土司墓葬区,文物部门曾在此发掘出十一世土司覃世亮的墓葬,因为曾遭盗掘,几一无所获。

自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猫儿堡陆续出土金银器皿,其中有三顶土司夫人的“金凤冠”。“听说村里有个老人,没钱用了就拿个撮箕到洞里去捡金子卖,一捡就是半撮箕。”一位村民回忆说。与敦煌莫高窟的经书、“楼兰王国”的女尸一样,施南土司墓葬区持续遭受破坏。

“乃就施南司故宅,立今县治”,宣恩县城华鑫广场原为施南土司治所。土司府经历清朝的改土归流、民国的战乱以及解放后的大规模建设,曾经的城廓荡然无存。

1986年,县文管所开展文物普查,在椒园镇水田坝村“发现”施南土司行宫。该处四面环山,小溪中流。行宫建筑坐南朝北,为两个四合天井院,四周为风火墙。房屋大门上方嵌一通石碑刻,正中书“施州卫世袭宣抚使司”。旁有对联,两侧用条石封嵌,上刻门联。如今,该处建筑只剩条石和碑刻。

早年,施南土司就已成为真实的“传说”。“夫当六土司之时,桀骜不驯,弱肉强食,其无文可考,无献可征,亦固无所。莅任之时,礼书以邑志呈。阅其全书,仅三页。”清同治二年(1863年),知宣恩县事的张金澜主持修《宣恩县志》,在序中无奈地感叹。

  远去的土司遗踪

  征调、反叛、欺压、掳掠……在施南土司统治的几个世纪里,境内四处可见杀伐。据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鄂西南爆发大规模土司反叛,为首者是散毛土司,继而得到施南、忠建、镇南、大旺等土司的响应。次年,朝廷平叛,“杀获蛮酋一千七百八十余,蛮地悉平,擒大胜及其党男女八百二十人,械送京师”。

世代征战,东奔西突,让施南土司无暇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加之土地贫瘠,朝廷“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政策阻碍技术文化交流等因素,宣恩的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地瘠民贫,施南土司少有财力、精力修筑土司府。施南土司还几易司治。

明弘治十四年,朝廷规定,“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以格顽冥。如不入学者,不准承袭。”只见武略,少见文韬,施南土司辖区文风不盛,能识文断字者稀少,更别说修志了。改土归流后,又过100多年,宣恩才有第一本县志。

今人研究施南土司多依据《覃氏族谱》,但《覃氏族谱》版本多,记载多有出入甚至相互矛盾。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施州卫东乡、忠建、施南三司淫恶无状,各以罪废;其余十五土司自请改流,有的还担任“千总”之职。至此,施州卫以施南土司为首的一部土司史画上句号。

十八土司,千年风云,唯有唐崖土司城可观可感。我们在庆贺唐崖土司城成功申遗的同时,是否对施南土司的失落有些许的遗憾和淡淡的思绪呢?

转载请注明:《施南土司,失落的“秘史”